【行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云南3部门发文实施“六大行动”→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1-10-13 19:30:59   【字体:

近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六大行动》)。文件提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目标,到2025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关键性新进展、科技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乡村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乡村人才队伍实现新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乡村组织能力获得新提升。

 

《六大行动》全文如下

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

(2021—2025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为组织动员全省科技资源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支撑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工作部署,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乡村需求,服务农民需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应用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以科技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聚力打造云南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村),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总要求,着力破解云南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推动建立农业综合生产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技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在乡村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和社会化科技服务新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坚持分类施策。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应云南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引领乡村发展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目标,到2025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关键性新进展,科技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乡村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乡村人才队伍实现新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乡村组织能力获得新提升。

具体目标:实施“‘百团万人’创建‘百企百村百品牌’工程”,即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乡村特色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团100个、科技特派员10000人;聚焦主体培育、科技示范引领和品质提升,培育带动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0个科技示范村,支撑100个绿色品牌创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构建形成特色更加明显、效能更加突出的云南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重点行动

(一)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升级专项行动

1.建立健全高原乡村特色产业种养技术体系。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区域农牧业布局优化、生产模式创新、农产品品牌打造等重点环节科技需求,开展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高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生产生态协同、农艺农机融合,形成乡村特色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体系。

2.构建高原乡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体系。围绕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产品,强化实用技术应用示范,推进分级分等、产地预冷保鲜、绿色节能干燥等产地初加工技术运用,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传统民族特色食品加工科学化、标准化、安全化、绿色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水平、包装档次,加大新产品创制,显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乡品出乡、乡品入市提供科技支撑。

3.强化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技术支撑服务。以云南“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和各地的差异化特色乡村产业品牌建设为重点,聚焦生物种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等技术领域研发应用,以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全链条各环节技术为突破,重点开展农产品品牌的质量标准、绿色有机产品技术标准、地理标志标准、营养品质标准、品牌创意技术等品牌创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打造一批云南农业知名品牌。到2025年,转化示范技术成果1000项,重点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100个,累计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000个以上。

4.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围绕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链布局一批定位高、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乡村振兴科技平台基地网络体系,支撑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建立完善乡村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强化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森林康养、家庭牧场等新业态发展的科技支撑,加速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将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二)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引领行动

5.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以乡村生态化为目标,注重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县域统筹,强化重点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耕地培肥等技术示范,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土壤健康管理。大力转化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成果,提升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6.推进乡村生态宜居技术应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着力推进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乡村生态宜居技术体系。推进小微湿地建设技术、乡村绿化技术、乡村景观构建技术、乡村建筑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科技示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干热河谷、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地区等典型生态区和不同气候类型区域山区种养模式、林下经济模式、水体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生态果园模式和生态农庄等乡村绿色持续发展技术模式示范。

(三)乡村人才振兴科技赋能行动

7.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百团万人”行动,以“一县一业”为突破口,创新基层人才服务,按照“派出一位牵头专家、组建一个团队、开发一批产品、转化一批成果、孵化一批经营主体(合作社、企业)、培养一支队伍、壮大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体系、提炼一批模式”(“十个一”)的工作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到2025年,选派科技特派团100个、科技特派员10000人。

8.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依托省内外涉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乡村振兴科技培训基地,对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支持各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牌子,构建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推动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好公益性服务职责,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善条件、完善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保障综合设置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支持脱贫县、边疆县把理论培训和实训有效结合,实现创新、研发、展示、生产、营销、市场“一体化”培训服务。

9.创新乡村科技服务方式。组建乡村产业科技服务省级首席专家库,强化对科技支撑工作的指导服务。建设“乡村振兴科技”APP,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运用,推进“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转变。推动多形式、多主体、全方位的便民利民科技培训,实施线上与线下、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建设,总结完善“院士驻村”培训模式,开展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专业技术培训。

(四)乡村文化建设科技服务行动

10.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科技部门和省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在县域集聚。加快补齐农村科普设施和服务短板,加快农村科普阵地和脱贫乡村科技图书室建设,实现乡村科普服务全覆盖。

11.提高农民综合发展能力。立足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培育科技经纪人和本土化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重点开展乡村农业科技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负责人)、高素质农民和技术人员科技培训。以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为导向,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的科技培训,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科技培训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与内生动力协同发展。到2025年,科技培训服务10万人次。

(五)乡村组织建设科技助力行动

12.壮大科技型乡村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支持力度,建立乡村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加快先进科技成果优先转化,强化科技服务。鼓励引导省内外专家服务团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对接帮扶机制,开展良种筛选、绿色栽培、质量认证、基地建设、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媒体宣传等方面全产业链服务。到2025年,培育具有显著带动能力的科技创新型经营主体100个,实现全省脱贫县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覆盖。

13.开展“红色1+1”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遴选一批农村创新创业技术能人,培育一批乡村企业家队伍和乡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结对形成“基层党组织+乡村技术能人”组织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科技管理能力和经济决策能力,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红色1+1”示范村。

14.推进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技术示范应用,以乡村实用、好用的特色应用场景为切口,深化“三农”高效协同治理改革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互联网+”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强化“雪亮工程”、乡村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等科技支撑和示范应用。

(六)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建设行动

15.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村)。以县域创新发展为基础,选择一批发展基础好、特色产业明显、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的典型县(村),开展科技示范建设。按照“五大振兴”的总要求,依托省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加强政产学研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咨询、协同创新、集成示范、园区建设、成果转化、主体培育、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科技支撑,构建乡村智能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造云南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样板。到2025年,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10—20个,科技创新示范村100个。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乡村振兴局建立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坚持在乡村振兴中共把方向、共谋大局、共定政策、共促改革。全省科技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行政部门要树立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一盘棋”理念,在工作谋划、项目安排、措施保障上,相互衔接、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形成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合力。从2021年开始,省科技厅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作纳入科技部与云南省工作会商和省科技厅与州(市)科技工作会商强力推进。

(二)落实投入保障

切实加大各级财政科技计划中支撑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的资金投入,引导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人才计划落地科技示范县(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从2021年开始,在省科技计划中每年给予专项支持乡村振兴有关科技工作。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乡村振兴的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切实推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作落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

(三)提升基层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能力。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增强县域科技统筹服务能力。加大基层科技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努力造就一支规模较大、适应基层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各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参与科技示范项目组织实施。

(四)完善体制机制

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积极性,形成省科技厅与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动支持机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积极支持省外各类人才团队参与云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建设。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