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兴水”助力乡村振兴
——昆明市西山区青鱼社区基层党组织联农带农典型案例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04-18 14:21:23   【字体:

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青鱼社区位于滇池南岸,社区群众以务农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曾是远近有名的山区贫困村,2014年实现脱贫后,社区坚持“以水兴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9000余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0元,社区被选为昆明市主城五区中唯一一个“云南省村庄规划试点单位”。

头雁领路,“烂泥塘”变“水乐园”

青鱼社区地势低洼,极易积水,每逢汛期,螳螂川河水倒灌严重,大部分农田常被河水淹没,颗粒无收,上百亩积水地块常年搁置不耕,成了村民眼中的“烂泥塘”,既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还引起信访矛盾。针对水患困境,社区党委不等不靠,多方咨询业内专家,研究分析发展方向,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等沉睡资源,大胆提出“以水兴水”的思路,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昆明清石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利用积水地块,于2015年启动实施青鱼湾水上乐园乡村旅游项目,总占地面积139亩,总投资2.6亿元,开发利用“冷水”资源建成螳螂川漂流、青鱼湾水上乐园及农家乐、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利用“热水”资源建成温泉度假山庄、“夜间经济”美食餐吧等休闲娱乐经营场所,累计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纯利润2.1亿元,曾经的“烂泥塘”如今已蜕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吸引游客打卡的“水上乐园”。

股份合作,“党组织”成“主心骨”

为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社区以股份合作为抓手,社区党委书记、“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用土地、资金入股,让项目初具实体,让村民树立信心,同时,为控制村民投资风险和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设置每股5000元,每户入股最多不超过200股的投资规则,筹集资金2050万元,村民入股率达92%,联结成为项目成果的利益共同体。在银行贷款尚未到位、开工资金紧张之际,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主动停发半年工资补贴,用于维持项目建设,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有效运营,每股1000元并逐年提高,2022年底实现每股5000元,社区党委用15%的集体股份收益投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关爱困难群众、救助孤寡老人等公共服务支出,保障社区困难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60岁以上老党员和老年人给予每月300至700元的补助,并纳入居规民约长期执行,对没有参与入股的群众,社区党委帮助他们在项目点周边发展特色餐饮店等服务项目,共同分享社区发展红利。

外引内培,“务农人”做“新经理”

为确保项目建设实现预期目标,社区想方设法解决五大难题,一是通过就地吸纳劳动力解决项目缺少员工的问题,共吸纳300余名村民入职工作,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有效带动群众就地就业增收。二是通过考察学习解决干部职工没有经验的问题,社区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到华侨城、万达、长隆等知名水上乐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营运经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外引内培解决项目缺乏人才的问题,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共培养260余名当地年轻人作为后备人才,建成一支以大学学历为主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科学有效管好项目,保障项目良好运营和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四是通过拓展提升产业内涵解决项目经营单一的问题,在水上乐园、温泉河谷项目基础上,规划实施彩色水稻、稻花鱼养殖基地、休闲无动力乐园、荷塘花海田园基地、千亩红枫林生态观光区、星光露营地、山地越野等农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提升社区项目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通过培育创建品牌解决项目品牌价值不高的问题,委托专业机构设计品牌logo,开发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大力提升项目品牌价值。

规划驱动,“新产业”促“大典型”

实现华丽蜕变的同时,社区也清醒认识到“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拓展餐饮、民宿、观光旅游等项目建设,将生态旅游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主推以水上乐园“冷水经济”建设为主、温泉康养“热水经济”为辅、乡村美食“夜间经济”为补的三大经济体系建设,搭乘聂耳和国歌文化学院建设的东风,融入西山区乡村振兴实训学院规划建设,探索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同步规划创建三大站点,即国歌学院乡村振兴课程观摩实训点、乡村振兴学院现场教学点、乡村人才工作站点,已建成集人才培训、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动教学现场,构建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格局,大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基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