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引领振兴】带动59.8万脱贫人口增收!昭通锚定“四条链”下“竹”功夫

来源:昭通市乡村振兴局   2023-07-17 10:52:09   【字体:

开栏的话

云南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聚焦成果转化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具体实践中,云南各地紧扣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美。

6月25日起,“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开设“主题教育引领振兴”专栏,推出一批促农增收的探索实践典型案例,为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增收提供引路典型、鲜活教材。

昭通市把竹产业作为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点特色产业予以优先扶持,织牢产业、利益、生态、价值“四个链条”,做足“竹文章”,持续推进竹林资源提质增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振兴互促共进。目前,全市竹林面积达600万亩,覆盖8县50余万户208余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3.9万户59.8万人,竹农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

夯实“产业链”,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昭通市着力建强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全市4个乡镇竹林面积超20万亩、15个乡镇竹林面积达10至20万亩、20个乡镇竹林面积达5至10万亩,通过有效管护和低效竹林改造,平均亩产提高200斤。2022年产鲜笋30.58万吨,一产产值超33亿元,综合产值近80亿元。

同时,积极引进培育竹产业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竹工艺品等,着力改变深加工环节生产粗放、技术落后、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局面。目前,全市竹产业企业2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

扣紧“利益链”,闯出联农富农新路径

昭通市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克服了一家一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影响力不大等弊端。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竹笋加工的龙头企业,建立“云笋”核心品牌,提供了8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4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作为推动竹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村集体经济示范种植推广,引领村民大面积种植,破除农户不敢闯、不会闯的症结。

此外,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与11个专业合作社、54个村集体公司签订“方竹产业合作协议”,积极组织发动农户种植、采收、销售竹笋,与农户商定最低保护价,带动12465户62655人(其中脱贫户4560户18240人)户均年增收6000元。

深耕“生态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昭通市坚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通过政府主导,推动多元融合发展。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旅游与竹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挖掘竹林资源潜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让昭通的广阔竹山变成旅游的大资源,形成笋从山中出、人在景中游的竹旅融合产业模式,全面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两山理论”昭通新画卷。

拓展“价值链”,推动全产业协同发展

昭通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推动低效林改造,建设高标准竹产业基地,提升规范化生产水平。2018年以来新增种植基地300万亩,认证有机基地3个45.3万亩、绿色食品牌产业示范基地12个32.6万亩。围绕大关木杆、镇雄碗厂、彝良小草坝等10万亩以上规模竹基地,推进“一地多用、一地多效”经营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盐津县通过竹—槐混交,在竹产业乡镇建设中心蜂场9个、种蜂基地9个和7个村级蜂场。

全市认证“有机商标”7个、“有机基地”近60万亩,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分别荣获“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的称号,“大关笻竹笋”已获得地理标注证明商标注册,“昭通方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正式启动申报程序,“镇雄云笋”等竹产品品牌效益逐步显现,通过推进品牌建设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