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引领振兴】开远市:做好“土特产”文章 算好群众增收账

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2023-07-19 15:58:42   【字体:

开栏的话

云南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聚焦成果转化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具体实践中,云南各地紧扣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美。

6月25日起,“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开设“主题教育引领振兴”专栏,推出一批促农增收的探索实践典型案例,为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增收提供引路典型、鲜活教材。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产业项目实施、特色品牌打造、延链补链三端发力,固根本、扬优势、强联结,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千方百计算好群众增收账,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开远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2万元,同比增长18%。

开远市知花小镇

念好“土”字诀

大力扶持培育乡土产业

发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强化产业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扶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助农增收。2022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936.5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9个。羊街乡期不底村党总支书记蔡发生带着群众干、教群众干,带领村民平整、流转土地发展花卉种植产业。“自从跟着蔡书记种花,收入增加了不少。”村民赵国芬说,她家种了13亩鲜花,按照每亩5万元的收益计算,一年种花的收入就达60多万元。村里20多户农户,每户种植多头玫瑰10至20亩不等,最多一户种了40亩,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家家户户开上了小车,住上了小楼。

实施“林果上山上坡”和“千塘万窖”三年行动。连续两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080万元实施“林果上山上坡”项目,引导农户在开远山区和半山区种植葫芦梨、桃树等经济林、生态林4万余亩,使7个乡镇20个村委会的1750余户造林户受益,鼓了农民钱袋子,绿美了乡村。年均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千塘万窖”项目,做到产业布局到哪里,水窖、坝塘等水利灌溉设施就修到哪里。乐白道街道酒房村委会团坡村32户农户,借助“林果上山上坡”项目,发展蜜桃种植,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有10余户。

扶持全市55个行政村(社区)的村集体经济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相互促进发展,建设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入驻企业17家,成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5个,让水果、鲜花、大米、豆腐皮等开远农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全市电商上行交易额达23563.07万元,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实现小包裹服务大民生。

打好“特”字牌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围绕花卉、水果、粮食等优势产业,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品牌打造、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等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带动群众增收。

推进万亩花卉、万亩藠头、万亩蜜桃等5个万亩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破解了产业小散弱难题。

以“花卉”为突破口,依托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七彩云菊”系列高端花卉,实现花卉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基础厚实、技术雄厚、产业链发展的大产业。园区已实现综合产值40.1亿元,其中,发展花卉种植达7.4万亩,花卉综合产值达24.4亿元。

提升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对有群众种植基础、产业发展前景好的藠头、葫芦梨传统产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引进育强市场主体、农业技术赋能提升产量产值等举措,推进传统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值。投入财政衔接资金680万元实施碑格乡藠头、西山葫芦梨初(精)深加工项目4个。2022,碑格乡珍珠玉藠头分拣中心实现农业产值1000万元,加工产值超1800万元,为农户带来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唱好“产”字歌

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收

通过园区经济带动、市场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等多种模式,将广大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依托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签约入驻国内外知名企业25家,充分释放园区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带动产业园内18837户农户参与发展产业,周边群众稳定就业2000余人,周边农户发展花卉14000亩,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让群众从过去单一的种养殖获得收入,实现了“地租收入+务工收入+种养殖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收入叠加。灵泉街道阿得邑村委会引进11家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农户发展种养殖业,该村阿枢寨村民每户每年土地流转费用普遍在6万元左右,最多的可达9万元。农业市场主体的进驻也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使80%的务工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坡脚村小组脱贫户陆海祥除了耕种家里的地,农闲时还到附近的水果交易市场包装水果,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1万余元的务工收入。

注重盘活集体经济“一盘棋”,破解收益难题。整合47个村委会闲置办公用房建成“红色村邮站”,形成“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产业模式,将村邮站获取的管理费纳入村集体经济,成为了云南首个实现建制村快递进村100%、汽车化投递100%、每周投递五班100%的县(市、区)。直接或间接为村民节省取件费用和物流费近180万元,间接提升农产品销售额近95万元,“红色村邮站”管理服务费收益达23.26万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