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4-01-11 14:59:48   【字体:

开栏的话

过渡期以来,全省上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云南各地紧扣自身实际,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参考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讲好云南乡村振兴故事,“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开设“振兴故事”专栏,集中展现我省各地各部门涌现出的典型案例,持续推进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

山海情深,沪滇携手共创未来。随着深化开放协同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框架协议的签署,上海市、云南省把云南的沿边开放优势与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结合起来,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深化沪滇协作和开放协同,同心谱写新时代沪滇协作发展新篇章。

 

 

强化高位推动 携手并进续写“新征程”

加强统筹协调。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东西部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成立省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沪滇产业协作、园区共建、消费协作等重点工作。

加强主动对接。高标准落实“三个一”高层沟通机制(一套沟通机制、一批发展项目、一个人才平台),持续推进沪滇双方党政代表团高层互访、干部人才选派、产业合作就业帮扶等,每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签订框架协议,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医疗教育、劳务协作、文旅消费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沪滇协作资金在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中村石板溪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图源:云报客户端

 

加强部门协同。沪滇两省市部门常态化联系对接,共同研究问题、沟通情况、推进工作,推动各成员单位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加强工作推进。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评价体系、劳务协作政策口径,让资金投向更精准、项目安排更聚焦、使用管理更规范、联农带农更有效。

强化成果巩固 有效衔接取得“新成效”

项目资金管理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来,上海投入云南帮扶资金129.15亿元,实施项目4534个,向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入帮扶资金46.69亿元,县均1.73亿元。云南将援滇资金纳入省级部门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离任审计工作范围,严把资金投向和项目立项关。

社会公共事业提档升级。截至2022年,上海211所学校与云南184所学校结对开展“组团式”帮扶。云南129家医院与上海135家医院建立“组团式”医疗帮扶,构建上海市、区两级医院“大组团”链接“小组团”帮扶模式。

社会组织帮扶提速扩面。依托上海社会组织数量较多、发育充分以及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助力沪滇帮扶“163百万公益专项行动”。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2.12亿元,覆盖扶困、助医、助学、助残、饮水安全等领域,帮助脱贫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消费协作帮扶提标强基。打造协作品牌,优选联农带农特色产品,定制产品包装,提升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元阳红米、昭通苹果、保山咖啡等沪滇消费协作品牌成为上海市场抢手货。实施“云品入沪”“云品出滇”工程,组织两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接交流,共同拓展上海—云南优质农产品供应渠道,推动扩大采购规模。

 

在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来自云南的40余款“土特产”吸引消费者驻足购买。

强化合作共赢 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优势互补增动能。推进“沪企入滇”工程,嫁接上海企业优势和云南资源禀赋,引入上海企业帮助云南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固链,推动云南资源、生态、开放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发展优势。

“上海研发+云南制造”,双向赋能共发展。利用上海高效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集聚的创新企业与科技成果,结合云南资源优势,形成差别化分工和梯度化衔接,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的协同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在云南实现转化。

“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产业协作结硕果。推动产销对接,深化“百县百品”工程,在云南16个州(市)建立供沪外延基地,将上海市民消费体验及市场前瞻性分析及时反馈供应源头,帮助改进研发生产、包装设计,推进生产前端、展销中端、消费末端衔接,推动云南产品深度融入上海市场。

“上海总部+云南基地”,梯度转移建平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梯度转移。探索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模式,按照“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以共建园区的路径,推进建设产业园区。

强化精准输出 稳岗就业实现“新提升”

政策化保障,推进稳岗留工。上海将云南在沪脱贫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市就业计划整体目标,修订《上海市对口支援与专项资金支持沪滇劳务协作相关政策口径》,增加稳就业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专项政策,援企纾困稳岗位、稳就业。

精准化培训,打造技能人才。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沪滇职教联盟为平台,上海市30多所中职校招收云南农村家庭“两后生”10790人,为云南省脱贫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云南学子启程赴上海求学。陈飞 摄

 

组织化输出,培育特技人才。搭建沪滇两地就业“直通车”,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便利化就业服务,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云南省4.7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3.9万人。

常态化稳岗,培养“适配人才”。建立劳务协作长效对接机制和跨界稳岗转岗机制,依托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位置优势,结合东部沿海及上海地区产业,针对性在云南进行产业配套,为群众就近就业提供用工岗位。

强化利益联结 推进共同富裕“新实践”

探索产业增收模式。2020年以来,援滇资金投向产业发展的比重持续增加,产业发展根基得到进一步夯实。普洱孟连县实现“孟连牛油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三级跳”,连片种植面积达6万亩,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商标。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四权分置”,明确帮扶资金形成的资产归属村集体,实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四权分置”,并通过选择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合作经营,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坚持群众主体建设乡村。沪滇协作项目以“三师彩云行”(规划师、设计师、建造师)为先导,牵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集聚规划设计、市场主体、运行管理等资源,推行“农民工匠”模式,将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较低的项目交给村民组织实施,激发村民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乡村建设项目落地“多快好省”,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推进乡村环境、面貌、品质发生显著变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