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红河抓实小额信贷助力脱贫群众造血增收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03-20 16:14:46   【字体: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作为促进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贷得到、用得好、收得回”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服务保障,努力实现脱贫户“应贷尽贷”。

党建引领,重塑农村信用体系

一是创新评级授信模式。采取“党建+信用”模式,构建“基层党组织+金融机构+农户”利益联结、约束激励及分类授信机制,全力打造诚信环境。将信用户划分为A级、AA级、AAA级三个级别,各金融机构实行贷款额度、利率优惠与信用等级挂钩,有效降低贷款门槛和贷款成本。二是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依托农村“讲习所”,邀请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到村为群众解读信贷政策和金融知识,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作用,将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宣传嵌入到日常走访调研工作中,让“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观念根植于群众心中。三是扎实开展整村授信。将信用村创建与金融帮扶有机结合,探索构建首贷中心“一中心、三平台”运作模式,推广整村授信,建成“党建+信用”示范村163个。

精准信贷,激活振兴发展动能

一是精心组织细摸排。充分调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结对帮扶责任人等人员力量,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大力宣传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同步对贷款需求情况进行摸排,经乡镇核实汇总后报县(市)乡村振兴局,汇总形成全县(市)贷款需求,对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申报贷款,做到应贷尽贷。二是精准定位强保障。坚持户借、户用、户还,明确小额信贷要精准用途,严禁用于负面清单。建水县探索建立“5+5+N”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模式,即推出“首贷5万财政全额贴息贷款、追贷5万非财政贴息贷款、配套N万非政策性商业贷款”的贷款“套餐”,实现放贷金额梯度递增,满足申贷农户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额度需求。三是精简流程快办理。利用覆盖村、乡、县三级智慧党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农户在村级申请、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审核、县(市)乡村振兴局复核、承贷金融机构审核和办结”等6个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在线办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实现了全流程网上无纸化办理,使贷款审批效率大大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州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6.46亿元,惠及脱贫户8.31万户,贷款余额20.03亿元,当年新增贷款8.14亿元,惠及脱贫户1.77万户。

精准监测,织密风险防控网络

一是建立“三色清单”预警机制。制定了《红河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防控方案》,根据用贷主体贷款到期时间、生产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情况,实施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贷款集中到期风险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承贷银行机构于每月提供“红、黄、蓝”名单至各县(市)乡村振兴局,由各县(市)乡村振兴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的清收工作组,按“红、黄、蓝”3个等级对应一周、一月、一季3个贷款到期时间段实施监测预警,稳妥有序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建立“三级联动”清收机制。紧盯降低逾期率目标,实行“一月一调度”,按照“一类一策”拟定清收措施。县级成立由财政、法院、公安、银行等多部门联合的清收工作组,全力协助乡镇做好清收工作;乡镇作为贷款清收的责任主体和主要力量,由乡镇主要领导进行部署和推动;村干部作为贷款清收具体负责人,进门入户宣讲政策,配合银行做好清收工作,合力推动贷款清收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历年建立风险补偿金1.94亿元,对因重大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银行和风险补偿金按2:8的比例分担,降低银行借贷风险。

精准跟进,发挥贷款撬动作用

一是组建联农带农联合体。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农带农联合体,引导企业、合作社与脱贫农户通过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等形式,保障农户收益。全州共有1680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其中,面向脱贫户的“双绑”企业380个、合作社1012个。二是做强“土特产”品牌培育。依托联农带农联合体,围绕“产”字下功夫,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做成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全州42个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纳入省级品牌目录管理,“明康汇”牌蔬菜、“蒙涯红”牌石榴、“丰岛”牌菊花等16个产品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户稳定增收。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领。注重典型引路,大力培养信贷示范户,通过榜样的力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用活金融政策,积极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