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红河州建水县全链条式培育乡村工匠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3-04-03 10:28:28   【字体: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着力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建基地、抓队伍、树品牌、强保障全链条式培育葡萄疏果工,建成3000余人的“金剪刀疏果队”,成为重要的“就业名片”和“质量认证”,实现每年务工收入近2亿元,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工匠培育基地。依托县域内10万亩葡萄产业,把基地用工需求与群众务工需求紧密联结,着力打造工匠培育基地。一是组织化编织工匠培育摇篮。在重点村组建立葡萄产业党支部,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党组织引导、合作社牵头,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吸引大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大户和企业到建水投资发展葡萄产业。全县形成10万余亩规模化葡萄产业,为疏果工匠培育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制度化扣紧工匠培育链条。立足当地葡萄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行“1+7”党群联系制度,一名党员以生产地为区域,划分“包片联户”责任区,负责联系本片区内7户种植户,组织100余名党员和乡村技术能手作为劳务输出联络员,在葡萄企业与本地群众之间形成联结点,把葡萄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和群众的务工需求紧密联结起来。三是规范化打造工匠培训基地。紧盯运营情况好、发展前景好的公司和企业、合作社,按照规范一点、提升一档的原则,择优打造干龙潭葡萄专业合作社、大家公司等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工匠培训基地。

依托载体平台,打造专业工匠队伍。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依托乡土人才超市、专家工作站等平台,着力打造专业工匠队伍。一是建立五级联动模式。整合人社、农科、乡村振兴等各部门培训资源,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因产施培”的原则,推行乡镇找人、部门培训、企业和合作社用人、种植户参与的“部门+乡镇+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五级联动模式,进行“精准滴灌”培训,2022年开展培训87期8000余人次。二是搭建乡土人才超市。成立由乡镇农科技术人员和上百名葡萄种植能手组成的乡土人才队伍,对群众手把手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在葡萄地里开展精准实用的葡萄种植管理专业技能实操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0余场次。三是成立专家工作站。与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王世平、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王忠跃、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倪亮等专家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通过“党建+示范工作站”模式,主动邀请各级专家到村开展葡萄种植、修枝、打杈、疏果等技能培训,为打造专业工人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依托劳务输出,打造精专工匠品牌。结合葡萄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技能培训认证,积极对接务工市场,着力打造精专工匠品牌。一是开展技能培训认证。以“金剪刀”疏果技能认证为示范,探索形成“培训+认定”一体化模式,联合本地葡萄种植企业把技能培训从课堂移至田间地头,开展实操考核、进行技能认证,对考核合格的发放认证证书,推动农民工从打零工向技能农民、职业农民等新业态产业工人转变。截至目前,已完成专业技术培训2万余人,通过考核拿证的有3000余人。二是对接务工市场需求。建立葡萄产业务工岗位需求基础信息库,根据全县葡萄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在不同时间段的用工需求,由劳务公司负责做好用工信息收集、输出人员召集和岗前技术培训等,每年为全县200余家葡萄种植企业和400余家种植大户提供劳务工人700余万人次,带动3万余名各地群众常驻建水葡萄地务工,1万余名周边群众往返务工,每年为群众带来超过7亿元的务工收入。三是擦亮“金剪刀”工匠品牌。巧借建水县葡萄成熟比省外产区早近2个月的时间差,百名本地疏果工匠作为带头人,组织数千名本地“疏果师”在建水疏果季节过后,随气候变化由南至北在全国各大葡萄产区疏果,到新疆、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教授疏果技术。“金剪刀”疏果队两次荣登央视新闻,“金剪刀”疏果队队员李积秀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依托优质服务,夯实工匠务工保障。强化政策服务,及时解决务工群众住宿、往返程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做好务工保障。一是成立“劳务之家”。针对距离城区较远的岔科镇葡萄种植产区,将闲置校舍等资源变为可供疏果工匠居住和学习培训的“劳务之家”,可同时容纳1100多人,有效解决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组建法律专业调解服务队伍,化解务工就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劳务纠纷等问题,保障务工过程中的各项权益。二是开通“务工专线”。针对用工高峰期工人出行难的问题,根据出行需求专门开通由建水城区到各大葡萄种植地的公交务工专线,每天可往返运送5000余人次,在保障出行安全的同时,将务工交通费用从每人每天20元降至6元,有效降低务工成本。三是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针对“金剪刀疏果队”等工匠群体赴外省开展葡萄疏果等情况,严格要求相关企业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切实保障群众外出务工安全。

     |      分享到: